ps:本人前端菜鸟一枚,借着互联网热潮在帝都混口饭吃,无名校背景,无大厂经历,大佬请绕道;
离职
- 春节团圆的的喜悦还没从脸上完全消失,来到公司的我们面对着这企业邮箱里的那一封《XXXX两地工作重心调整》的邮件惊呆了。大体意思就是说,要把技术研发团队迁移到XXX地方去,那在北京去不了XXX的员工呢?不言而喻,离职呗~
- 但是今年又盛传“互联网寒冬”,谁都不愿意在这个节骨眼上做那个风口浪尖的“弄潮儿”,但事已至此,别无他法,只能趁着金三银四闯一波了~
准备
- 其实我司的裁员早有迹象。当时招我进公司的 HR 小姐姐、北京这边的技术分管领导以及若干运营妹子已在春节前尽数离开公司。好在题主当初进公司面试的时候和 HR 小姐姐相谈甚欢,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人员调整已成定局的时候,小姐姐霸气的甩给我一句话“把你简历给我!”我。。。不说了,感动,我哭了,你萌呢?哈哈~
- 之后就是自己看书、整理遗漏的知识点、总结项目同时。。。等待面试!!
求职
- 其实所谓的“寒冬”确实有影响,是真实存在的,但也真的没有那么夸张。很多公司也还是有 HC 缺口,还是在招人的。但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之前两三个月不上 BOSS,哪天偶尔打开 App 刷一下;或者更新下简历,过个两三天,就会有几十多条消息;但今年,几乎没有;需要自己去投递。
- 并且,主动打招呼最好也不要简单的说:”您好,我看到贵公司在招聘前端开发,我觉得自己很合适,可以看下我简历吗?“
- 这样没用。最好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突出自己的优点和技能。比如哪年毕业,本科学历,计算机专业(相关),熟练使用 React 和 Vue 两种框架,也探索过它们的原理,前端构建,了解HTTP协议等,看自己的职业技能,简短的说个大概,最后问说可以看下我的简历吗?
- 亲测,这样主动沟通的话,招聘者回复并向你索要简历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面试
-
今年的面试只遇到一家公司不需要做题,其他的都需要做一份笔试题,并包括手写代码,CSS 和 JS 都有,JS 居多,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大部分公司的笔试题从头到尾只有 JS 题目,不过考察的都相对基础:
-
数据类型:
- typeof 的问题
- instanceof 原理及其问题
- 最准确的判断数据类型的方式
-
原型、原型链、继承
- 题目很灵活,但是只要捋清楚实例属性、原型方法、静态方法一般问题不大;
-
作用域、作用域链、闭包
- 闭包也是一个必考的点,题目也可以出的各种各样,但只要弄懂原理,一般的面试题都可以应付;
-
this 指向
- 这里要说的是,如果面试官问你 this 指向的问题,千万别简单的说一句,谁调用就指向谁;直接告诉他有以下几种情况:
- 直接调用
- 作为对象的方法调用
- 作为构造函数去调用,顺带讲一下 new 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 使用 call、apply、bind 去调用。然后顺水推舟,讲出三者的区别,若气氛允许或者时机合适,可以更进一步讲讲三者的模拟实现;这样让面试官觉得你思维活跃,很会发散,基础也扎实,会加分;
- 这里要说的是,如果面试官问你 this 指向的问题,千万别简单的说一句,谁调用就指向谁;直接告诉他有以下几种情况:
-
异步、单线程、Promise
- 必考,题目也挺多的,各种 console.log() 的结果啊,用 Promise 实现超时取消啊什么的
-
ES6
- 没啥说的,必考
-
Vue、React 框架相关的一些知识
- 这部分其实项目里写的东西正常情况下都够用了。
- 结合下面的发布-订阅模式说说 Vue 数据响应的原理
- HOC
- slot
- 性能优化相关的
- 感觉框架就是在考你的实际项目和工程实践经验了。好好总结总结项目吧
-
设计模式
- 单例
- 观察者(发布-订阅)
- module
-
再就是一些数组、字符串的 API 的应用了,比如:
- 求数组的交、差、并集
- 千分位加逗号
- 手机中间四位换成****
-
排序
- 冒泡
- 快排
-
数组、对象扁平化
-
再就是 CSS 的一些问题
- BFC
- REM 原理
- 1PX 显示的问题
- 浮动及其清除
- 居中
- flex
- 经典布局方案
- CSS3 的新特性
- CSS 选择器优先级
- nth-type-of() 和 nth-child()
其他的一些想法
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看法,难免会片面和理想化,合理交流,请勿乱喷
- 面试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求职者展现自身技能水平,面试官判断面试者是否满足团队开发需求以及是否能够融入团队的技术氛围,毕竟今后要一起合作很长时间的;HR 负责考核应聘者过往经历、判断是否与公司的企业文化相契合并给求职者介绍公司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法。这是我觉得大家各自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表现。有一家公司面的很不开心是因为,前面的技术面试都过了,然后被约过来和 HR 进行终面。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 HR:我看了你的期望薪资,我们这边肯定达不到的,你还考虑吗?
- 我:这个看具体情况吧,结合别的奖励和补贴政策一起看一下,杭州总部那边是有食堂的。。。(没说完)
- HR: 北京这边没有食堂;
- 我:那有补助吗?
- HR:有;
- 我:有年终奖吗?
- HR:有;
- 我:。。。。那今天就先这样吧;
我个人觉得,这个对话不应该是这种形式的吗:
- HR:我看了你的期望薪资,我们这边肯定达不到的,你还考虑吗?
- 我:这个看具体情况吧,结合别的奖励和补贴政策一起看一下,杭州总部那边是有食堂的。。。(没说完)
- HR: 是这样,我跟你介绍一下我们这边的一个情况吧。首先,北京这边是没有食堂的,但是会有补助,具体实行办法是XXXXX;然后呢我们公司是XX薪,年终奖是X个月,会根据个人的绩效考核去发放;但是我们不双休,是一个大小周的工作模式,并且可能会根据业务情况去杭州出差。这样的一个情况,你考虑一下吧。
- 作为一个公司的 HR,难道不应该跟求职者介绍下公司的具体情况吗?反而在和求职者办“猜猜猜”的节目,并且问有没有补助,只答有,都不说有多少,怎么发;有年终奖吗?也只说有,不介绍具体情况;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明知道肯定不可能谈成 offer,就开始放飞自我了?那这也太不专业了吧~
结尾
- 不管怎么说,今年三月份的这次求职之旅是结束了。收拾好心情,准备好迎接新工作的准备吧~加油!也祝大家能安然度过这个“寒冬”~